拓展训练积木abc(拓展训练教练开场白)
苦于家里断粮了,昨天,我只好戴好口罩去超市采购。超市结账处,一位妈妈带着两三岁的女孩在超市游戏区玩积木。小女孩试了两次都没成功,就有些灰心了,让妈妈帮忙。妈妈正在看手机,就边装起手机边拿起积木搭起来,还对孩子说:“笨死了,像我这样搭就好了。”然后把搭好的积木给孩子看。
“会搭了吗?你自己再试试。”妈妈对女孩说。
“我不会搭,妈妈搭。"小女孩讪讪地说。
“是你要玩积木的,让妈妈搭干嘛?”妈妈不快地说。
女孩失落地低着头,眼泪都要流出来:“我不玩了,我们回家吧。”
小孩子在沮丧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推,而是我们的扶和帮助。我们的推和代劳会让孩子有失落感,觉得自己好无能,做不好,进而悲观、消极、放弃。
而如果我们这样帮扶孩子:“刚才你想把这个积木搭起来,却一直倒,你有些沮丧,你可以试试把这个长积木放下面。”不直接上手代劳,而是引导孩子去把积木搭起来。在孩子能够解决问题,并且觉得自己有掌控感,就会逐渐有自信心和乐观的思维,也会愿意去尝试。
孩子偏科数学不好,爸爸说自己数学也不好,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孩子一次考试成绩差,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努力都考不好,就放弃了。孩子玩拼图几次都拼不好,孩子认为是自己空间能力不行。
当孩子把一次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永久品质,或者把特殊的一次考试失败归于对自己的普遍性看法,或者把集体的足球比赛的失败归于自己不好,孩子就会陷入悲观的情绪,自怨自艾。
尽管幼儿有乐观的天性,尤其是0-2岁,从不会动、不会说话到会翻身、会走路、会说话,逐渐习得了乐观的品质,但是我们的推波助澜或者代劳或者对孩子行为的解释会让孩子逐渐悲观。
而且研究发现,乐观的情绪,可以提高我们的大脑的活力,使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也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潜能,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而悲观的情绪则会使人的整个活动失去平衡,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20年的研究中,从50万名成人与儿童的实验者中,发现陷入悲观情绪的人表现更差:他们更容易感到抑郁;他们在学校、工作及球场上的获得的成绩低于其具有的潜力;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不如乐观者。
那么,有乐观天性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悲观情绪呢?
孩子为什么会悲观?
1987年,瑞士的研究者对72对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异卵双胞胎和126对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同卵双胞胎以及146对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异卵双胞胎研究发现:大约有25%的乐观和悲观分数是遗传而来的。
也就是说,孩子的乐观和悲观特性有一部分是遗传的。
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这是天生的,但是我们父母对自己的自责和悲观也会影响孩子的解释风格,也就是说,父母的悲观会让孩子习得悲观的特性。
而我们或者长辈的不恰当的教育或者批评也会让孩子形成悲观的特性。
如同文章开头的小男孩仅仅只是因为没有搭好积木,想要妈妈帮助。而妈妈却批评孩子笨,把孩子一次的失败批评为永久性的缺点,从而会让孩子内化成自己无能,放弃了尝试的机会。而妈妈代劳孩子搭建积木,是向孩子传递:事情做不好,你就放弃让别人来帮助你。
在妈妈的代劳中,孩子失去了一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从妈妈的代劳中,习得了无助和自己不行的自我评价:“我真笨”、“我搭不好积木”、“我从来做不好一件事”。
失败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孩子失败的诠释,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和掌控感。如果那时候,妈妈理解孩子搭不好的感受,引导孩子去再次尝试,孩子就会在大人帮助下获得成功,从而习得乐观和自信。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书中讲道:多次成功可能会使孩子习得乐观,你应该帮助孩子,在成功之后继续成功。
那么,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归因风格问卷来正确地评定孩子的乐观程度。
评估孩子乐观程度的儿童归因风格问卷在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中,他的两位学生纳狄·卡斯罗博士(Dr. Nadine Kaslow)与理查·泰能伯博士(Dr. Richard Tanenbaum)设计了儿童归因风格问卷(The Children’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 CASQ)
书中指出,这个儿童归因风格问卷最好适用于8岁以上的孩子,对象是8~13岁的儿童。假如你的孩子六七岁,仍然可以使用这份问卷,但我们必须将每道问题读两遍给孩子听。孩子的答案就是其乐观水准的基线。
因为孩子的年纪越小,越难以了解自己的想法,并且每一道问题都要求孩子说出在假定情况下的想法。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解释风格,所以很难评估。
另外,在我们的孩子进行这个测验之前,请抽出20分钟的时间,告诉孩子这些话:
每个小孩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读过一本书,上面曾谈到这个问题,我在想,不知道你遇到这些事情时,你会怎么想?你来看,这些问题真的很有趣,它问到当某个情况发生时你会怎么想。每一问题都像个小故事,而每个故事你都有两种方式可以回应,你可以选两者之一,当然你要选哪个你觉得它最有可能发生在你的身上的选项。
这里有一支笔,你试着回答看看。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你身上,即使没有发生过也没关系,然后,选A或选B,选你认为最能表达你感受的那一项。当然,最棒的是这个测验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你要不要试试看?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一题。
儿童归因风格问卷中有48道题,每道题有2个选项,每个选项的分数在后面标着。我们测评完后,可以根据表后面的提示计算出分数。
从PMB开始计分,请把右边所选答案对应的分数加起来。
PMB的题目是13、18、24、28、31、33、35和36题。将总分写在计分表的PMB一栏。
然后PMG的分数,PMG的题目是5、9、23、39、40、41、42和43题。将总分写在PMG一栏。
然后再做PVB和PVG的统计,将它们写在计分表上。
将PMB和PVB的总分加起来写在HOB一栏。
然后分别计算PSB和PSG的分数
将坏事B分数加起来(PMB+PVB+PSB),
再将好事G分数加起来(PMG+PVG+PSG),写在计分表上。
最后用G总分减去B总分,将结果写在计分表的最后一栏(G-B)。
在马丁.塞利格曼大量的研究中心,他们发现:8~12岁女孩的平均分数(G-B)大约是6.5;8~12岁男孩的平均分数大约是5.05。假如女孩平均分数低于5.0,她就有一点悲观;假如她的分数低于4.0,那她就非常悲观,有患抑郁症的风险;假如男孩分数低于3.0,他属于有些悲观;假如他的分数低于1.5,那他属于非常悲观,有患抑郁症的风险。
B的总分代表我们的孩子平常是如何对不好的事件作出反应的。B的总分,女孩平均为7.1,男孩平均为8.6,女孩比男孩更为乐观(B的分数越高,表示越悲观),B的总分比平均分高出1.5以上则表示十分乐观。
HoB(悲观-坏事分数)指的是孩子不会从挫折中爬起,将挫折从一个领域泛化到另一个领域,并且会在事情不顺利时过分责怪自己。
坏事B(PMB、PVB及PSB之和),每一项的平均分大约是女孩为2.4,男孩为2.9(坏事的分数越高,孩子就越悲观)。孩子得分在3.5分或更高表明他们有抑郁的风险。
悲观的PMB分数代表孩子会变得消极并且失败后不能重新振作;而有乐观的PMB分数的孩子将挫折视为挑战,会在失败后重新再来。
有悲观PVB分数的孩子,会从一件不好的事件中泛化结论而使事情灾难化,当他们同家庭或朋友的关系不顺时,就会在学校表现出现问题;有乐观PVB分数的孩子会将问题局部化,即使他的成绩下降,他们仍然会与朋友相处得很好。
悲观PSB的孩子是个自责者,尤其在事情不顺利时,即使不是他的错,他仍会感到内疚、羞耻,而失败之后,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而乐观PSB分数的孩子会责怪他人,在失败时,他的自尊没有下降,但是他们会通常认为是别人使自己失败,他会感到气愤。
男孩与女孩的G(好事)总分的平均数都是13.8(G总分越高,孩子越乐观),比平均数低2.0以上的分数,代表十分悲观。好事乐观分数G显示孩子会受胜利所激励,并且争取成功的功劳。
好事方面(PMG、PVG及PSG),女孩与男孩的平均分数都是4.6。分数低于4.0,就是极度悲观。乐观的PMB分数表明孩子会在一两次成功之后,继续成功;悲观的PMG分数表明孩子不能从成功中得利,即一次成功并不会带来更多成功。
乐观的PNG分数表明可同时具有不同范围内的成功,即孩子其他方面顺利时,他的功课也会更好;相反,悲观的PVG表明孩子无法因某一范围内的成功,而使其他范围得利。
乐观的PSG分数表明孩子常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品质,并且感受有自尊;但是悲观孩子的PSG分数,甚至在做得很好时,也时常有自尊的问题,而将成功视为外部因素所致,如运气或环境等。
从上面的儿童归因风格问卷中,我们可以评估自己的孩子的乐观或者悲观的程度,从而帮助孩子习得乐观的品质。
那么,知道了孩子的乐观还有悲观的特性,我们如何帮助孩子习得乐观呢?
ABCDE法,帮助孩子习得乐观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心情的好坏是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决定的,是孩子的调皮让我们生气,是孩子的成绩不好让我们发火。
而美国的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我们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孩子调皮让我们生气,不是孩子调皮的行为直接导致我们生气,而是我们内心不认可调皮的行为所以生气。
所以,我们可以教孩子ABC法则,让孩子明白正是我们对自己的内在对话,才导致了我们的悲观和消极想法。当然了,我们父母也可以借由ABCDE法来习得乐观特性。
1、ABC法
那么,在学习ABCDE法前,我们要先向孩子介绍内在对话是完全正常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想法。而且在教孩子习得ABCDE法之前,我们最好先和孩子练习15-30分钟的真实事件和内心想法的练习。
比如孩子在上学途中,有一群小孩对他指指点点,孩子会心想:我的身上有异常吗?他们为什么对我指指点点?这就是内在的想法。
(1)向孩子介绍ABC模式
等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在想法是正常后,我们需要告诉孩子ABC模式:他们的感受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由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决定的,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内心对话让他有了这种情绪。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漫画来和孩子解释想法和感受之间的关系。
图一中“你为什么每次都迟交作业”是事件,而图三中的生气是孩子的感受,图二中的就是自己内心想法。正是由于图二中自己的想法导致出现了图三的感受。
(2)练习ABC法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如果你和好朋友吵架了,你可能会有很多想法,每种想法会让你产生不同的感受。假设你和好朋友吵架了,你有下面这些想法,你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可以每天问孩子:今天有什么不好的事吗?可以是任何时候或者任何地点,只要孩子心理不舒服,即使时间很短也没关系。
比如,孩子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给班级的每个同学都买了礼物。可是他们在拿到礼物后在一起窃窃私语,也不肯告诉我他们在讲什么。
当时的想法:他们这些坏蛋,我给他们买礼物,他们还在说我的坏话,真希望没送他们礼物。
后果:很生气,不想和他们在一起玩了。
我们可以问孩子为什么生气?如果是其他朋友在一起商量给你准备惊喜礼物,你会怎么想?
正如现在,孩子们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能出去玩,不能过年放鞭炮,我们可以问孩子怎么想?在孩子对疫情悲观时,我们可以问孩子如果因为这次疫情,我们一家人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聊天,他们会怎么想?
2、让孩子学会解释 D
从ABC法则中,我们知道孩子的悲观不是从考试失败或者做砸一件事直接导致的,而是我们的内心的想法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对事件的解释而产生了悲观。
当我们把考试失败后的注意力集中在最坏的可能后,我们就会消极、悲观。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可能出现这些问题的其他因素后,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积极乐观。
教孩子学会解释,可能会有朋友说教孩子乐观,去判断不顺利事情的原因,不是在教孩子逃避责任吗?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书中讲道:我们教孩子看出每个不顺事件的客观原因,对由自己导致的问题应自己负责,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则不责怪自己,这才会对他们有帮助。
也有朋友质疑,“每一天都好极了”积极的思维就会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吗?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书中讲道:仅是对自己重复积极说法,的确不能提高情绪或者成就感,我们需要教孩子的是正确地思考实际问题。
一般,悲观的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坏的可能,或者把不顺利归因于自己,倾向于消极的解释。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把解释风格分为三类: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
(1)永久性:偶尔&总是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孩子认为这个问题是永久存在,不会变好的,比如认为自己笨,认为自己永远都学不好数学、写不好作文等。而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事件是暂时且可改变的,我们就会去找解决的方法。
比如,今天孩子说小蓝不和她玩。
永久性的想法:小蓝讨厌我,她再也不和我玩了。
后果:我很生气,以后再也不和她玩了。
暂时性的想法:今天小蓝讨厌我,不想和我玩。
后果:我有些失落,但是我送她一个她最喜欢的贴纸,我们就和好了。
(2)普遍性:特殊&一般比如两个孩子一起参加作文比赛,进入复赛了,但是都没有获奖。
普遍性的看法A:我如此努力写文章,还是落选了。我同学们肯定在笑话我,认为我很笨。
后果:回家躲起来,谁都不想见,什么事都不想做。
特定的看法B:我搞砸了,我能不能写好作文呢?
后果:回家后,告诉妈妈自己失败了,听妈妈的安慰。然后打电话给朋友,谈到作文比赛失利,尽管不开心,但是仍然相约周末逛街。
A会把作文比赛的失利灾难化,对失败持有普遍性看法。而B则把作文比赛失利的困难收起来,继续生活。
(3)个人化:内因&外因
内因就是孩子在失败时,会怪罪自己,觉得是自己不行导致失败。而外因则是把失败怪罪于他人或是环境。
比如,孩子们在集体的班级跳舞比赛时失利,
归因于自己:我有一部分没跳好,影响了整个团队的节奏,每一次我都跳不好,我永远都跳不好舞蹈。如果我不参加比赛,没准我们班级就获奖了。
后果:孩子对自己失望,不喜欢跳舞
归因于别人或者其他:我有一个舞步没跟上,真是不好意思;小明居然走返了,还有开头的伴奏曲放错了,影响了团队的节奏。
后果:孩子会对自己的失误负责,也意识到其他同学的责任,从而会更加努力地练习。
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这些解释风格的练习。在特殊的新年里,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解释这次疫情,突发的疫情只是暂时的考验,是特殊的事件,不是一般性,是多重因素交织带来的灾难。也是一次机会让我们可以慢下来,思考未来的经济走向。
3、让孩子学会反驳 E很多时候,在我们批评孩子时,孩子第一反应是反驳:“我没有”,甚至很气愤地反驳。但是当孩子或者我们被自己内心的想法指责时,我们就会认定这是事实,反驳自己的能力就很弱。
我们想教孩子乐观,就需要将孩子对自己的内心看法视为可质疑的目标,不要盲目相信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是真的,那就在反驳中去寻找改变的方法。如果孩子的内心想法不是真的,是灾难化的,我们就教孩子学会反驳自己的悲观。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讲道:教孩子反驳最主要的原则,反驳必须依据事实,必须是可被证实的。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反驳是空洞的或者不清楚的,就不会习得乐观。当然了,我们要向孩子解释,教孩子学会反驳自己的想法是为了让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自怨自艾。
(1)搜集证据
当孩子有消极的想法,帮助孩子一起寻找可能的证据。开始时,孩子会有很多支持自己悲观的证据,反对悲观的证据比较少,没关系。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慢慢练习,继续强迫自己想反对悲观的证据,然后列出来。
(2)做出选择
我们可以教孩子尝试着列出其他的解释,再用证据来评估解释的正确性。
(3)化解灾难
我们可以教孩子正确地评估不好事情的所有可能。
比如,孩子英文成绩只是C-,悲观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了,考不上初中了。在孩子对自己想入非非时,我们可以教孩子反问自己:
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4)开发反攻计划当我们教孩子列出最坏、最好、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后,然后问孩子可以做什么来预防最坏的情况发生或者促使最好的事发生,或者最有可能的事情发生后,孩子应该如何做。
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书中列出了教孩子学会反驳的九个问题。
要像福尔摩斯,有什么证据来支持我的看法?
要像福尔摩斯,有什么证据是反对我的看法的?
有什么其他角度可以来看这件事情?
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
我可以做什么来阻止它发生?
可能发生的最好情况是什么?
我可以做什么来促使它发生?
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什么?
如果它发生了,我的对策是什么?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反驳的提问。可以是孩子列出自己最近不顺利的事情,来反驳孩子的想法;也可以是我们列出自己的不顺利的事情,然后来反驳我们的想法。
当孩子逐渐习得乐观的思维,能够觉察自己的悲观看法后,孩子就会发展出应对挑战的信心和超越自我的乐观和动力,从而适应未来的多变。
写在最后
尽管孩子的悲观有遗传的天性或者天生的,但是乐观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纳狄·卡斯罗博士(Dr. Nadine Kaslow)和理查·泰能伯博士(Dr. Richard Tanenbaum)设计的儿童归因风格问卷来评估孩子的乐观或者悲观程度,从而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ABCDE法,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悲观想法,从而习得乐观的特性,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多变。
ABC法:孩子的感受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由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决定的,而是他们对自己的内心对话让他们有了这种情绪或者感受。
让孩子学会解释:解释风格是乐观养成的基础,让孩子学会解释,从而从大量的“非负面”思维中跳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或者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更坏的可能上。
让孩子学会反驳:依据可证实的事实的反驳,可以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悲观的内心想法,化解自己内心的想入非非的灾难,集中注意力在反攻计划上,从而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考验,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如达尔文所说:“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所以,在特殊的疫情面前,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请教孩子学会乐观吧。培养孩子的乐观思维,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关注【Daisy2019小燕】,关注育儿,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