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团队拓展活动(企业拓展培训教程)
尽管都说今年的金三银四消失了,但身边还是有好几个朋友都顺利跳槽去了心仪的公司。所以还在投简历跑面试的各位,不要气馁,好事多磨。网上关于简历、面试的攻略数不胜数,大家可以自己搜索学习。今天想跟你分享的,是我和跳槽成功的朋友们最近在讨论的:如何丝滑地融入新团队?
这在组织行为学中被称为“合群问题”,即如何让新成员和其他成员彼此熟悉,建立默契,形成高效配合的团队。
有些人一看到“合群”、“融入”,就想到“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哦,组织行为学既不要求你在公司的新员工培训和团建拓展中,上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现场,也不需要你对老员工曲意逢迎。在做好岗位职责,不拖团队后腿的前提下,组织行为学对合群问题的建议就三个字:非正式。
一、“非正式”的神奇力量什么是“非正式”?为什么“非正式”能帮助你丝滑地融入新团队?这解释起来有点复杂。但它的反义词“正式”、“官方”在融入问题上为什么无效,倒是有很多案例可以讲。
你一定参加过公司的团建、拓展,这就是常见的“正式”、“官方”的活动。效果怎么样呢?往往是公司花了大价钱,只换来员工的一堆吐槽。年会因为有抽奖,参与热情还高一些,但每次选人参与年会表演,大家也都是东躲西藏,想各种理由推托。这都是为什么呢?
因为“正式”、“官方”的活动,是列入预算,考虑投入产出比的管理行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公司并不是真的关心我,只是想给我洗脑,所以心理上就很难放松下来。加上没有想参与就参与,想离开就离开的自由,又会激发大家的逆反心理。何况人一多,本来就找不到一项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活动。
既然“正式”、“官方”的活动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公司还要乐此不疲地举办呢?除了装点门面,更多还是因为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个体能直接被整个团体的社会网络接纳。
问题就出在“整个”。实际上一个新个体加入后,很难一下子被团体中所有人接受。往往是先和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相熟,组成小型网络。再靠这个小型网络打入大群体,完成融入的过程。
而小型网络的形成,自然不能是“正式”、“官方”的,不然不就成了拉郎配了吗?只有“非官方”能让你和新同事放松的交流,遵循“先小再大”的科学路径,帮助你在团体中找到适合的位置。
二、找到“非正式”小型网络怎么找到并加入“非正式”小型网络呢?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当你到了一个新团体后,怎么找到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和他们成为朋友。
有些公司很周到,会给你安排一个导师,如果脾气对路,导师就能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再通过ta拓展你在团队的人际边界。
但如果跟导师脾气不对路,就别硬凑上去了,得另找对路的朋友。而建立友谊,主要就是靠陪伴和互相欣赏。不信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的朋友们,像是同学、关系好的同事,就基本是因为陪伴。一开始你们并不认识,因为学校和公司的安排,你们长时间待在一起工作学习,慢慢积累起感情。
还有一种由互相欣赏产生的友谊,最初是因为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心向往之,相识相熟后发展出了友谊。就像我有一位朋友,最初是在网上看到她拍的照片,镜头下的雨后荷塘意境清雅,想起苏东坡那句“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于是私信她问能不能给我原图,我想手写这句词p上去。她对这种共创活动也很有兴致,给了我好几张照片,最后成果我们都很满意。
沿着这两种思路,我们来看看你加入新团队后,找谁做朋友最合适。要说陪伴,你工位周边的同事和项目里跟你对接的同事是最合适的,前者物理距离近,后者互动多。工作之余可以跟他们聊聊公司八卦,像是食堂什么菜好吃,外卖推荐哪几家店;健身房在几楼,里面设备怎么样;公司最近很重视什么业务,发布了什么新品等等。注意不要说具体同事、领导的八卦,也不要拉踩对比前公司和新公司,原因就不必多解释了吧。
要说互相欣赏,可以找跟你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事,你们聊什么自然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找到他们。如果只等着命运让你们相遇,效率实在有点低,所以还是主动出击吧。如果公司里已经有“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又跟你“属性”匹配的话,可以积极加入。像是每周约球的球友群、互相监督的健身减肥小组、户外露营小队、下午茶拼单微信群等等。
你还可以主动展示自己,让同好发现你。比如第一天上班,一般都会让你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就可以介绍下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在办公桌上布置一些爱好相关的装饰,懂的人看到了自然懂。还可以在入职前后,发一些兴趣相关的朋友圈。总之就是动用各种渠道告诉别人:我喜欢这个!你也喜欢的话来找我玩呀!正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狗头.gif)
三、找到“非正式”时空“非正式”时空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像是上下班时的茶水间、热饭时的微波炉前、午餐的食堂队伍等。处于这些地点的同事们,都暂时跳脱出工作状态,比较放松。加上这些都是开放、半开放的空间,其他在这个空间的同事也随时可以加入谈话,非常的“非正式”。
而且大家在这里会有一段无所事事的时间,排队打水、泡咖啡、取餐、热饭、热牛奶等等,这时候聊会儿天,多自然。更妙的是这段时间又不是太长,毕竟是两个不熟悉的人,时间一长容易没话说,就会尴尬冷场。
之前在某本讲沟通技巧的书上看到一个故事,侧面展示了“非正式”时空的神奇。故事说的是有个大哥为了突破自己的社恐,给自己定了“每天在茶水间认识一位新同事”的目标。一开始也怂,但硬着头皮试了几次,发现大家都挺友善的,慢慢认识了公司里各个部门的人。本来只是想克服社恐,结果却远超预期,同事们不仅没发现他社恐,还觉得他是一个积极主动、善于沟通的人。在之后的工作中,特别是需要跨部门沟通的事项上,他推进起来都非常顺利。
你看,社恐大哥都能驾驭的“非正式时空”,你一定也可以。
四、找到“正式”中“非正式”虽然前面说了一大堆“正式”“官方”活动的缺点,但如果公司组织了你又逃不掉,也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你可以在正式的活动中创造你自己的非正式。
比如新员工培训,现场都是和你同一批进来的新员工,在培训的间隙,就可以和其他新同事交换新公司的情报、入职感受、之前的工作经历等等。只要是在“新员工”这一身份认同下的话题,相信都能自然和谐地开启一段非正式交流。
如果你觉得新员工培训里的同学,来自各个部门,在工作中没有交集,没必要结识,那你可能会错失很多哦。你没有想到的是,恰恰因为没有工作交集,也就没有那么多利益相关,大家平时攒个局约个饭,不会有正式团建时的压力,建立的友谊也更纯粹。说不定还会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巨大帮助,我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家乡去上海读书、工作,6年后回到杭州,以前的老同学失联多年,我又很宅,交不到新朋友。最常一起玩的,就是在公司年会演出时认识的几个其他部门的同事。
后来我决定离职,不想再做运营,但又不知道能转行做什么。正值20年疫情刚爆发,社会上就业形势严峻,自己心里焦虑迷茫。本以为我会迎来一段漫长的失业时光,却意外了解到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招雇主品牌岗,我还挺有兴趣的。之前做运营、做策划,我的硬技能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但因为没有做过HR,部门担心我的软技能是否胜任。
这时一位相熟的人力同事出面,给我做了背书,向部门介绍我的性格和行事风格等等。这降低了我之后面试的沟通成本,帮助我成功转岗,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
尾声总结一下,其实我分享的融入技巧,简单说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和对的人交朋友,再通过小型网络,融入进整个团体。而判断是不是“对的”,本质就是判断是不是“非正式”。
如果你就是性格高冷,不愿意主动融入,那也无所谓对错,就只是个人选择。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团队中无法被替代,也没人能挑你的毛病。
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在职场如果没有舒适的人际关系,就很烦,永远闷着一口气。每天光干活就够累了,还要时刻谨言慎行,不断内耗。最后往往是,在办公室越来越不爱说话,难免影响到日常生活,感觉自己整个缩了一圈。而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下,人是打开的,跟人协作效率高,思维也更活跃,更愿意尝试。生活里也更阳光,招人喜欢。
人际关系就像天气,下雨天撑把伞也能出门,但终究不如晴天出游那样清爽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