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竞赛 > 天长拓展训练(台州军训拓展训练)

天长拓展训练(台州军训拓展训练)

admin3年前 (2022-04-17)知识竞赛

澎湃特约评论员 涂格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有大动作。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上海市闵行、松江、奉贤3个区,江苏省南京、苏州、徐州3个市,浙江省杭州、宁波2个市,与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共8个皖北城市,开展结对合作帮扶,期限至2030年。

天长拓展训练

长三角扩容与安徽入“长”

如果从1982年国务院决定由上海及周边九个城市共同成立上海(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算起,长三角区域合作已风风火火走过了近40个年头。

但直到2008年以前,这种合作仍多局限在江浙沪“包邮区”内部——虽然安徽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战略决策。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意味着“泛长三角”被提至国家战略层面。原本由江浙沪两省一市参加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随即扩容,安徽首次应邀出席。

2009年11月,在苏州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则明确安徽不再是应邀参加者,而作为正式一员出席。以此为标志,安徽入“长”的速度明显加快。

2010年,合肥、马鞍山率先被吸纳进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获得了“长三角城市”的官方身份认证。长三角的“朋友圈”,从此由“包邮区”拓展到了八皖大地。此后,又经过2013年、2018年和2019年的三次扩容,安徽16个地级市全部投入长三角大家庭的怀抱。

跟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刚成立时的15城相比,如今的长三角城市成员已经达到41个;范围面积扩大了4.5倍,达到35.8万平方千米;经济和人口总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4%、16.7%,妥妥的“中国第一城市群”。

但长三角“家庭群”的快速膨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内部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安徽诸市加入后,这种不均衡体现得更为明显。

区域和省内发展不均衡明显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安徽既是长三角成员,又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还是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

优越的地理区位、充足的劳动力人口,以及科学大胆的产业政策,使得安徽近些年经济飞速增长,发展成就有目共睹。10年间,其GDP全国排名相继超过了辽宁、河北等省。今年前三季度,安徽以31847.8亿的GDP总量,成功跻身全国前十大省份之列。

不过跟同期江苏8万亿级、浙江的5万亿级比起来,安徽的经济体量还有不小差距。而且,在长三角城市GDP排名前10的榜单中,安徽只有合肥这一“独苗”。省内第二的芜湖,排到第20位;排倒数的10名中,有7座是安徽城市。

更值得重视的是,过去作为安徽重要竞争力之一的人口优势,近年来也在慢慢消退。根据七普数据,从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安徽人口增幅为2.57%,低于江苏的7.74%、上海的8.04%、浙江的18.63%。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大省安徽,成了长三角人口增幅最小的省份。

而且,安徽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城市(10座)人口在负增长,在今年发布的《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说明中,对人口现状出现了“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的表述,一度登上热搜。

此外,省内各地发展不均衡也是困扰安徽崛起的一大顽疾。长江和淮河不仅在地理上将安徽两分为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相较一骑绝尘的合肥、紧邻江浙核心区的皖南诸市,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黄泛区,皖北地区人口多、底子薄、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发展相对滞后。

正如12月9日《安徽日报》头版评论《一盘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所指出的,人口多、底子薄的皖北地区,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突出“短板”之一。

结对合作帮扶,每一对都有深意

跟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拥有全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长三角,具有更鲜明的共富烙印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雄厚条件基础。此次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能够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此次合作帮扶实行“点对点”“市对市”模式,每一对结得都颇有深意。比如苏州—阜阳,前者是制造业大市,用工需求旺盛,后者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彼此正好互补;又如宁波—蚌埠,一个是海港枢纽,一个是铁路重镇,都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型城市,产业布局思路上存在很多共通性。

从宏观上看,根据《实施方案》,结对合作帮扶的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提升民生共享水平以及加强农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等。其中,在提升民生共享水平方面,将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康养等资源共建共享。

其实,相关工作在长三角内部已开展多年。像复旦教授陈诗一(现任安徽大学常务副校长)等多名上海高教界人才赴安徽高校任职;江苏与安徽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天长环保产业园等工业园区;浙皖2012年开始实施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开创了国内跨省生态补偿的先例。

随着对口帮扶方案的落地实施,上述合作将得到更深入、制度化、持续性地推进。皖北,这块长三角的“发展短板”,也有望在未来十年内被有效补上。这不仅造福当地百姓,也能够进一步拓展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增强区域竞争力。

安徽“第三城”为何也要被帮扶?

这其中,受益最多、最受关注的城市,可能就要数不那么“皖北”也不那么“落后”的滁州了。

毕竟,滁州地处安徽东部,且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相当不错——自2019年跨级站上安徽“第三城”后,已经连续两年稳坐这一位次,有多项经济指标领跑全省。也难怪方案公布后,诸如“安徽第三城为何也要被帮扶?”“滁州是否能算皖北城市?”的评论频现网络。

原因在于,滁州虽整体定位为皖中城市,但县域面积较大,部分县(市)在国家层面的规划文件中被划入了皖北地区。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包括安徽省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滁州市定远、凤阳、明光和六安市霍邱四县(市)区域内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省级(际)合作共建园区。这也成为滁州成为此次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中一员的重要依据。

至于“安徽第三城为何也要被帮扶”之问,则属于对《实施方案》的误解。从字面上理解,“结对”之后,首先是“合作”,然后才是“帮扶”,合作优先于帮扶,这才是实质。

选择南京作为滁州的结对城市,是考虑到两市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已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过去几年,南京的高校、医院、企业纷纷到滁州落户建校区、分院、产业园。连接两地的宁滁城际铁路(南京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前不久也获得了江苏省发改委的批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6个被要求推动协同发展的省际毗邻区域,滁州占了2个,且都与南京有关。两地同城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作为安徽“第三城”的滁州,其崛起不仅有利于自身,还可以辐射带动皖北的淮南、蚌埠等地,并与苏北的宿迁、淮安等城市形成互动,进一步推动整个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发展。

天长拓展训练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刘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一点团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页地址:http://yidiantuanjian.cn/post/15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