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和拓展的区别(拓展和团建不是一回事)
屡屡看到各种媒体平台的文章,标题一般都很危言耸听,“年轻人最讨厌的集体活动,它排第一”,“为什么团建如此招人恨”……原以为遇到行家了,点进去一看,真是掩饰不住地失望,就是一通无来由地情绪发泄,丝毫没有逻辑可言.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两者都参加过,如果参加过,我相信应该起码能区分两者,除非他运气太差,被“假拓展”“假团建”了!
昨天和我们业内的超级大咖郑斌聊天,他的一个观点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拓展和团建解决的都是人内心的恐惧问题,拓展是直面恐惧,团建是暂时放下恐惧”,的确如此,VUCA时代,恐惧如影随形,如何应对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恐惧有很多种:面对变化不适应的恐惧、人际交往的恐惧、高目标的恐惧、甚至生理上的恐惧……,是不是一场训练、或者一场活动就能改变?这是肯定不能,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常识:其实要改变最难的是跨出第一步!
体验教育其实在赌一个概率,总会有一个观点让你醍醐灌顶,或者总有一次成功的尝试激励你跨出生活中改变的那一步,所以才有“断桥一小步,有可能是人生一大步”.
“拓展”源自“outward bound”,是世界最知名,也是最早的体验教育机构,最早传到香港、台湾,被翻译成“外展”,1995年由人众人引入中国,注册品牌“拓展训练”,从一个产品品牌,最终发展成一个行业.
人众人在延续“外展”的很多经典项目的同时,比如“背摔、空中单杠、断桥、求生墙”,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客户的需求,开发及借鉴了很多地面上的“团队协作”游戏,比如“孤岛求生、雷阵、盲阵、多孔电网”而实际上这些地面游戏更多是被称之为管理者的游戏,不属于“外展”的范畴.
“拓展”我对它的定义是“在模拟情景或真实环境中,以心理挑战、思维突破为刺激手段,游戏、活动为工具,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最终实现突破自我、熔炼团队、发现领导、发展技能等目标的一种培训课程”
“拓展”遵循一套固定的“体验—回顾—反思—理论—运用”流程,作为“拓展培训师”要求能带好游戏、观察到现象、问对问题、清楚原理、迁移至工作场景,如果缺乏观察力就看不到行为,缺乏提问力就没办法引起反思,缺乏理论知识就没办法提升高度,不了解客户的工作性质没办法迁移到工作场景.
行业的高速发展,人才供给不足,加上竞争加剧,为了控制运营成本,导致大部分“拓展培训师”从“自有培训师”变成“自由培训师”,缺乏了公司化的正规培训,靠自学成才,师傅带徒弟,很多流程、很多规范就慢慢失传.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现在的“拓展”,缺乏内容的支撑,只有追求形式的极致,“做得够不够惨,哭的人多不多”成了衡量标准,甚至最荒唐的是我听说“在合同中明确注明必须多少人哭,不然不付尾款!”
“拓展”何去何从,我没办法预测,但我想说各行各业都是一样,总有人会坚守初心,也总会有人捞一把就走,唯有时间能检验一切.
“团建”是2015年左右北京一家公司的老板提出来的理念,源自“团队建设”四个字的缩写,“团队建设”本来应该既可以是个动词,也可以是个名词,改成“团建”后就成了一个纯粹的名词,管理咨询公司一般定义的“团队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要根据对象、阶段采用不同手段来达成不同建设目标的设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而绝不是一次次的简单“团建活动”叠加就可以达成.
在“拓展”全盛时期,有一种客户的需求一直压制,那就是“解压、放松、逃避现实”的需求,也有一部分机构专注这块的需求,但他们一直进入不了主流拓展圈,甚至有些时候会被鄙视,因为他们脱离了我们认知的“拓展”的教育属性.
直到“团建”概念的提出,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得到了承认,再加上90后员工成为人力资源的主体,甚至成为组织者,他们自我意识更强,更关注新鲜事物,同时更讨厌各种说教,不管是教室里的,还是户外的,“团建”的辉煌时代到来,花样翻新的各种体验接踵而至,“不要教育,只要感觉”,这!就是团建.
我没办法定义“团建”,因为没有标杆、也没有标准、更没有固定流程,一切都在野蛮生长中,至于未来如何,我也不敢预测,但要肯定的是“团建”满足了另外一种面对恐惧的需求“我不想直面或战胜恐惧,我就需要一点时间暂时放下恐惧,远离恐惧”,所以,“团建一定要嗨,嗨到忘形的团建才是好团建”
“拓展”和“团建”就如同“川菜”和“粤菜”,如果“川菜”不放辣,或者“粤菜”加辣,那厨师是找打的节奏,当然如同那几篇文章里所写的“怕苦、怕累、怕挑战、但又嫌无聊、无意义”的键盘侠,“川菜怕辣,粤菜嫌淡”,你怕不是来吃饭的,你是来砸场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