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拓展活动 > 海口团建场地(海口搞团建的地方)

海口团建场地(海口搞团建的地方)

admin3年前 (2022-04-29)拓展活动

入夜,清凉的夏日晚风吹散了闷热,人们决定出门透口气。寻着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鼓声,来到海口琼山区龙塘镇永巩村的文化广场,龙塘花样腰鼓队队员正踩着欢乐的步伐,奋力敲响腰鼓,唱出心中喜悦……

一支自娱自乐的小队伍竟变成龙塘镇的“文化名片”。腰鼓队负责人周桂梅把这归功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革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2018年8月,海口琼山区、美兰区被列入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单位之一,一股文明新风随之吹进寻常百姓家,一如晚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更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以前所未有的豪迈激情,投入到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来。

两年多来,海南以全国试点为引领,大力拓展和深化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文明实践“海南路径”,逐步由“全国试点”向“全国样板”迈进。

海口团建场地

在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云龙中心小学“红志小导游”为到访游客讲解琼崖红军的艰苦斗争

顶层设计科学谋划

试点矩阵逐步铺开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文明实践该“怎么做”“在哪做”“谁来做”“做什么”?——刚开始,不少人有这样的疑惑。

试点开始后,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和海南实际,省文明委印发了《关于海南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方案》,推动构建了“五级书记”责任体系。

试点先行、梯次推进、逐步铺开,省文明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南以两个全国试点为带动,把琼海、昌江等作为省级试点;2019年10月,儋州、琼海、临高、昌江、琼中被列入全国试点。在抓好7个国家级试点县(市、区)基础上,海南确定了16个省级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省全覆盖,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老爸茶馆讲党史

理论宣讲“接地气”‍

“我们今天讲文明实践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们当中的党员要做好表率,积极参与想乡村振兴……”5月24日,一场特殊的“老爸茶馆党史课”开讲,海口乡贤、红旗镇“益·老爸茶”宣讲队队员蒙美明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话”把党的理论知识送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像是听故事,喝茶聊天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听进去了。”墨桥村委会村民陈先锋听得很认真。在他看来,蒙老的话听得懂、记得住、有感触,让他更加明白什么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也让他对未来更有信心。

海口团建场地

海口乡贤、琼山中学退休教师蒙美明在老爸茶馆宣讲理论知识

与此同时,“演中发布”“演丰发布”“昌城之声”,走进美兰区的一些村庄,乡村广播也被利用起来,海南话轮番播报传理论、讲政策、话发展。40组161名党员志愿者组成志愿小分队,到群众家中宣传宣讲新思想、新政策。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任务之一。海口通过打造本土宣讲队伍,以老爸茶店、田间地头等作为传播点,宣讲红色故事、传统文化及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主旋律。

农民登上大舞台

文化惠民暖人心

2场晚会,2套人马,35人上台,他们白天是农民、小商户、渔民等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晚上变成了演员,年纪最小的30多岁,最大的已近古稀,为了准备演出,龙塘花样腰鼓队队员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排练。

2006年,退休3年后的周桂梅成立了腰鼓队,她知道龙塘人爱打腰鼓。

2018年10月,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架构组建完成后,龙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腰鼓队得到了琼山区的大力支持,从乡村大舞台走向区里的晚会,足迹逐渐向琼山区以外延伸。

5月24日上午,在海口美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楼的舞蹈室内,一支舞蹈队正在排练一支庆祝建党百年的舞蹈。海南省老干部艺术团舞蹈队队长、65岁的王丽华认真指导着动作细节,她告诉记者,舞蹈队找过很多训练场地,这里免费使用、设施齐全、空间宽敞、环境舒适,队员每周都要来训练一次。

美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实践办主任周蒙娜告诉记者,中心功能区齐全,包括了儿童图书馆、成年人图书馆、舞蹈室和声乐室等等,市民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使用场馆平时会邀请专家或老师现场开展交流会和读书分享会,增进群众科普和文化知识。

“红马甲”微实事

服务落到实处

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件件实事和志愿者的行动树立起来的口碑。

美兰区推行“菜单式”志愿服务以来,小到补衣服、维修电器,大到午托班,各地的志愿服务“金点子”频出,志愿者精准对接。演丰人爱早上赶集,志愿者就在农贸市场开设“志愿早市”,提供义诊、义剪等“微服务”;三江镇开设“午休无虑”午托班,解决农村学生中午无处可去的难题;大致坡镇成立“邻家小修”电器维修队,进村入户为村民维修电器。

在儋州,红色文化、东坡文化等文化资源被盘活,一批以项目运作模式打造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逐渐落地。中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的东坡研学活动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组织中小学生行走“东坡书院——七里村”研学路线,初步形成“课堂+实践”教育机制,提高中小学生思想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昌江根据专业、技术等差异,组建了专家学者、党员干部、道德模范、法律援助、木棉青年等12支专业志愿服务大队,开展210项志愿服务类型工作。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不止于此。疫情期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深入防控一线开展自愿服务,在人员排查、卡口值守等岗位上,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志愿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军,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模式正在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纵深发展。

人人参与 人人受益

文明实践引领“新风尚”‍

文明新风刮进了城乡,日子变了,人也变了。

琼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万泉河分中心变成了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在万泉河畔,品读一本书,享受一场文化盛宴,成为一种“新风尚”。

从校内志愿服务活动到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云龙中心小学有了大变化。“我胆子变大了,自信了,报效祖国的信念更坚定了。”“红志小导游”李梦情说,她今年读五年级,她从不敢上台演讲的小女孩到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这场持续2年的红色宣讲足以影响她的一生。

海口团建场地

云龙中心小学“红志小导游”在进行红色讲解前准备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文明之花绽放自贸港。如今,海南省拥有已挂牌并正常运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实践所220个、实践站2855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4488支,登记注册志愿者225.9万人。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正成为海南人民群众倡导移风易俗和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载体。

“为了这支队伍,很多学生实地探访抗战遗址、与老兵交流,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云龙中心小学副校长林雄告诉记者,学校“红志教育”的办学特色逐渐清晰,孩子们在讲解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播,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学校和孩子既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参与者,也是受益方。

海南正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琼州大地,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成风化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未来,海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路在何方?5月26日至28日,“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将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文明实践工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交流研讨等形式,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提质增效,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海南路径”,让文明之花为自贸港建设增光添彩!

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系列活动26日-28日在海口举行

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系列活动将于5月26日至28日在海口举行,本次论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实地考察、成果展示、交流研讨,又有群众性文艺交流晚会,集中展示海南自贸港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成果和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

为了探索出一条群众主体、共建共享、有生命、可持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海南路径”,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落实落地。活动邀请到了中央文明办相关局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6个省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代表工作者,共聚一堂为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发展献言献策。

据了解,本次活动为期3天,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文明办主办,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市文明办、海口市琼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海口市美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协办。涵盖考察调研海口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圆桌对话、琼山区“我是能人”志愿服务群英会活动、海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活动和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专家发言五项内容。

一图读懂首届海南自贸港文明实践论坛系列活动

海口团建场地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钟圆圆 王康景 孙春丽/文 蒙美顺/图

编辑:毕卉

值班主任:叶晨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一点团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页地址:http://yidiantuanjian.cn/post/159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