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团建方案 > 拓展训练是室外运动的一个分支(拓展活动是什么意思)

拓展训练是室外运动的一个分支(拓展活动是什么意思)

admin3年前 (2022-05-02)团建方案

王浩 王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研究范式的转移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社会史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慈善史作为社会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越来引起学界的关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9年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成立,为慈善史研究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2022年4月16日至17日,在新冠疫情此起彼伏的特殊时期,国内研究慈善史的专家学者共聚云端,以“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为主题,从长时段、宽领域、多视角、多维度展开研讨,以期总结历史经验,为当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共130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拓展训练是室外运动的一个分支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毛锐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校委常委、副校长许双庆,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师大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周秋光,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卫平,《史学月刊》原主编、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郭常英先后致辞。

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期间,进行了“慈善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慈善史研究的新进展”两场主题报告会。国内慈善史领域资深学者发表主旨演讲,为与会代表提供了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第一场主题报告会由河南大学郭常英教授主持。

周秋光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慈善史研究的学术检视与思考》的报告,他认为中国慈善史作为一门史学研究分支,是近代以来学科确立和细化的产物。随后他简要叙述近代以来中国慈善史研究演化历程,总结中国慈善史研究的现有成效,具体包括文献整理取得突破、研究范围开阔多样、若干重要问题得到深入探析、史学诠释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壮大交流频繁、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学者慈善史研究论著迭出和国外学界研究成果喜人等方面。最后指出中国慈善史研究应从弥补中国慈善史现有研究的薄弱与阙如、形成一个贯通古今中外的中国慈善史研究体系和确立历史研究为现实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推动慈善史研究成果转化及运用等三个方面深化与突破。

张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慈善书写与中国慈善史研究方法论思考》,他指出由于墓志铭有隐恶扬善的传统,导致有关慈善活动的记录存在失真的风险,据此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令人担心。为此他认为应该从史料的反思开始,从相关史料的慈善书写主体、慈善书写客体、慈善书写模式几个维度展开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慈善书写的基本特征。

王卫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清朝雍正时期慈善政策的调整——雍正所谓慈善乃“道婆之政”说驳议》,他认为学术界以往因雍正在回复地方督抚的硃批中使用“沽名吊誉之举”、“道婆之政”一类用辞而认为雍正并不重视慈善事是一种误解,并指出实际上雍正的态度既积极又明确,在硃批中使用“沽名吊誉之举”、“道婆之政”一类用辞有其客观原因,最后得出雍正的这一“上谕”可视为清朝政府慈善政策的一个转折,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这一结论。

王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他在梳理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的同时,也指出了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总结近代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启示,强调提高公信力是目前慈善组织建设最紧迫的任务,慈善组织必须在信息披露和行动效能上下大工夫,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信任。

第二场报告由苏州大学王卫平教授主持。王文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论宗法观念与先秦两汉社会保障思想》,他从孝观念与尊老恤老、家庭互助保障、家国同构、以德治国、“仁”及其泛血缘化等方面介绍先秦至汉代宗法观念与社会保障思想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最后指出如何将中国古代早期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思想史的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池子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以博爱为主义”——辛亥革命中赤十字社慈善活动述论》,他从赤十字社的组建、赤十字社的组织及运作、赤十字社的战事救护与难民救助、赤十字社的收养难童与救助灾童等方面,论述辛亥革命中赤十字社的慈善活动,进而指出赤十字社可谓成绩斐然,理所当然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蔡勤禹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近代名流慈善圈探析》,他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名流慈善圈的分类,然后分别选择官、商、绅、文四个职业阶层的代表为例,对名人慈善圈构成、层阶、辐射范围及影响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不同慈善圈在人员和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使中国近代慈善圈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周东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医疗传教士对1937年广东屠杀麻风事件的因应》,他以1937年震惊全国的广东屠杀麻风病患事件为中心,论述了以马雅各为代表的医疗传教士为麻风病防治与麻风病患救助做所做出的努力,从国际视角考察了近代中国麻风病防治中的极端措施及中外反应。

分组讨论

除两场主题报告会外,大会依论文主题,设置了8组主题研讨和2组青年学者论坛,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就所提交的会议论文进行了热烈讨论与精彩发言。自由讨论环节各位学者分别就点评和各自感兴趣的议题做出了回应和补充。

拓展训练是室外运动的一个分支

与会学者参与分组讨论

第一组主题为“红十字会与红卍字会”。北京理工大学王娟副教授从区域史角度研究了民国时期北平红十字会救护实践与社会服务;洛阳师范学院崔家田副教授认为近代河南红十字运动具有红十字组织时空分布相对集中、推展程度高、会务开展积极主动等基本特点;南通大学高鹏程副教授以红卍字会为中心,分析近代中国民间宗教组织与民间社会救助的互构。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陆轶隽借用文化对话研究中使用的“转译”一词,考察民国时期江南地方红十字分会的成立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王笛以战后复员时期的开封分会为例,论述在社会变迁和新旧政权更迭中红十字会慈善事业的不易与慈善精神的传承。

第二组主题为“慈善义演”。四川师范大学王雪梅副教授以1942-1943年旅渝同乡会的发起组织为例,分析抗战时期大后方赈灾义演的运作及政府监管情形;河南大学岳鹏星认为晚清女性助力于慈善演艺显示出女性在近代以来逐步走出闺阁、家庭,走向社会的新作为,并指出慈善演艺为女性群体提供了一个新的表演平台。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韩星耀以1946年上海市救济“苏北难民”义演为研究对象,考察战后慈善义演中所呈现出的政治话语与权力控制;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梁家振研究龙泉孤儿院纪念会与游艺会等演艺筹款活动,进而论述慈善义演代表的北京文化特质;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兵兵以《申报》为中心,对上海义卖运动的发起、发展、特点及影响进行了考察。

第三组主题为“慈善与政治”。湖南师范大学向常水副教授认为政府是民国时期赈务中的关键角色,包括试图主导赈务运行的总方案、为办赈提供多重资源以及成为社会向善的鼓吹者之一等多重角色。信阳师范学院叶宗宝副教授以1918 年西北鼠疫防控为中研究心,结合当时府院之争的政治背景,考察其中的人事变动与权势转移。郑州轻工业大学丁泽丽副教授以1947年上海平民医院房屋纠纷为研究对象,考察变动社会下的法律秩序与利益追求;辽宁社会科学院郎元智副研究员以伪满洲国赤十字社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日伪强权与慈善组织只能存在“日伪强权控制慈善组织,慈善组织为日伪强权服务”的主仆关系;中国海洋大学刘希洋深入考察清代江南的“送医下乡”活动背后隐含的医学知识传播与城乡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组主题为“慈善与经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吕宽庆教授深入分析清代河南养济院经费及其功能;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顾春军副教授以岭南“长生会”为研究中心,论述传统慈善组织中的现代保险意识;莆田学院蔡政忠副教授从法律、博彩、保险与心理四个视角分析台湾慈善组织涉赌行为。山东师范大学孟祥菊揭示清末地方自治中“官—绅—民”各方经费的筹措及其纠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彭永昌以晚清同仁辅元堂、民国上海慈善团为例,探讨了上海慈善团体土地公产的来源、类型、经营方式,以及在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

第五、第六组主题为“慈善组织的发展与转型”。慈善事业的发展以慈善组织为主体,故慈善组织一直是慈善史研究的重点,本次会议亦有多篇论文涉及慈善组织的发展及近代转型。苏州大学黄鸿山教授以育婴六文会为例,探究清代慈善事业的制度创新与事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张佩国教授研究清代佛山义仓的运作机制,进而考察义仓如何通过祖庙这一“象征中枢”,而得以展开地方善举的整体实践,由此形成地域社会的整体联结。杭州师范大学陶水木教授论述虞洽卿成立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背景与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难民救济工作。华东师范大学阮清华教授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等视角看上海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西安文理学院李喜霞副教授论述了陕西慈善组织近代转型时期的主要特征。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星星以天津广仁堂为例,探讨社会治理中慈善团体的权利来源。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硕培从公共卫生活动、游民教养活动、战时社会救济等方面考察虞洽卿的公益慈善活动;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翰林梳理了晚清时期唐廷枢、唐廷桂、唐廷庚兄弟三人的慈善活动;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潘伟峰以南图藏明刻本《义庄翼》为中心,研究义庄之制;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龚希政论述了全面抗战前无锡平民习艺所的救济实践;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唐浩考察了张謇之子张孝若在近代南通的慈善公益事业。

第七组主题为“灾荒、战争与社会救济”。郑州大学武艳敏教授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然灾害防治历程进行梳理,并总结百年来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经验。山东师范大学王德硕副教授以山东丁戊奇荒中传教士、国家、本地士绅和江南士绅这四股力量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赈灾过程中的冲突与合作;北京交通大学陈静副教授以华北赈灾委员会为研究对象,梳理中西方赈灾首次合作的困境与调试;山东师范大学刘志鹏副教授从全面抗战中后期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入手,研究战争视域下“双拥”工作的开展情况;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洪亮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医药卫生法制建设的历史进行了考察。

第八组主题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生成与维护”。湖南师范大学曾桂林教授通过对政府法规的梳理和《上海市慈善团体会计规程》文本的微观考察,认为财务规制是民国时期慈善公信力进行法律形塑的重要内容与途径。苏州大学博士后李欣栩从组织机构、文化传播、制度建设、人际信任、业务绩效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从而认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建设既具社会性,又具系统性。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祝介梅从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成效、局限与启示三个方面评价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龙为以2020年初武汉红十字会医疗物资供应问题为例,结合“鱼刺图”方法,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透露出的慈善组织应急管理与公信力危机困境,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另外,有13位硕士研究生分别从报刊媒体与灾害信息的传播、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学界与1920年的灾荒救济、抗战时期的慈善组织与慈善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难民救济、近代少数民族慈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展现出青年学子对慈善史的热情和学术潜力。

拓展训练是室外运动的一个分支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学术研讨会闭幕式

闭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海林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岳鹏星、中国海洋大学刘希洋、湖南师范大学张翰林、北京交通大学陈静、山东师范大学杜学霞等五位学者分别就分组讨论进行了汇报总结。杭州师范大学陶水木教授和苏州大学黄鸿山教授作为会议代表发言,他们都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绩,指出疫情虽然限制了物理空间,却挡不住学术的交流空间,本次会议是自2019年长沙首届会议以来国内关于慈善史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研讨会。随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林教授作为会议主办方代表向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与理解表达了感谢。最后,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周秋光教授致闭幕辞,他提到本次会议为慈善史研究人员提供了“科技云聚”的平台,会议日程编排紧凑而充实,各位参会学者的研究主题鲜明且论题丰富、分组讨论交流热烈。研讨会聚焦慈善组织公信力,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路径,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同时,希望今后学界要加强慈善史资料整理,慈善史研究方法的创新,将慈善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栾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一点团建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页地址:http://yidiantuanjian.cn/post/16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