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来源于哪里(企业拓展训练)
史海钩沉:客家山歌的五个源头

文:詹泉洲
包含饶平客家山歌在内的客家山歌,其源头至少有五:一来源于《诗经》;二来源于魏晋以来的吴楚音乐;三来源于七绝、文人竹枝词;四来自于木客;五来自于巫觋娱神之音。
一、客家山歌对《诗经》的传承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而歌谣本身就是一种口头文学。《诗经》凝炼着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客家山歌在传承《诗经》古文化的大河床里孕育出了本土的特色。客家山歌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中的《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其文学成就在《诗经》中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而带有乡土情、泥巴味的客家山歌既是劳动的号子,又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山歌承传了《诗经》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与山歌的内容相得益彰。客家山歌的修辞手法,承袭了诗经之“十五国风”,以“赋、比、兴”为主,并常用“重章叠句”,尤以“双关”见长,其特点亦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押韵上口。
二、吴歌和楚声是客家山歌的源头
民歌的题材和形式在魏晋时期发生剧变。《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少有增广。其始皆‘徒歌’继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吴歌”和“楚声”产生的社会原因就是“永嘉之乱”大量的中原人南渡。“吴声”也叫“吴歌”。“楚声”在东晋时期又叫“西曲”。“吴歌”和“西曲”没有乐谱,篇幅短小,一般为四句。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客家山歌,曲调简单,篇幅短小,四句一反复,与“吴歌”和“楚声”渊源甚深。
三、客家山歌与七绝、文人竹枝词血脉相连
七绝、文人竹枝词与客家山歌分别属于雅文学、雅俗相撞文学和俗文学三个范畴。从表面形式看,它们都是七言诗,但七绝却有着相当精严的音韵规定;而从骨子里看,它们都存着相当密切的血缘关系。七绝,自成为文人的“专利”之后,虽言情写志,体物抒怀,更能符合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也更能体现士大夫的独特胸臆而代有佳作乃至伟作问世;但由于其离民间愈远,就愈失却其鲜活,只能成为文人之专利。而客家山歌,千百年来,它远承诗骚,近宗竹枝,虽其辞“鄙陋”,但因其植根民间大地,恒承民间雨滋露润,故至今仍葆其活力。

四、木客为歌
秦统一中国,赣南乃至于浙江、广西、广东山中的“木客”有增无减。清《赣州府志》载:“上洛山……旧传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食木实得不死。”被派进大山中采伐的工人,不仅有当地的越人,还有从北方派来的“谪徒”和“战俘”。嬴政二十四年,秦攻楚,大军驻扎在湘桂赣粤边界一带,伐木,以供营寨所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造宫室,营造墓地,需要大量的木材。派来伐木的人,既有谪戍岭南的罪徒,也有当地的百姓。
赣县有黄唐山《舆地志》说:“赣县黄唐山有石室,如数千间,屋上通天窗,下有方榻者,二石人巾栉而坐,傍有小石室七所,相通,悉有石人。室前时有车马迹,春夏草不生,无诸毒虫,林木繁茂,水石幽絶,盖灵仙窟宅也。山下居毎丙日,輙闻山室有笳鼓箫乐之音。”(《天平御览》卷四十八《黄唐山》)。《赣州府志》载,于都县君山作“……每风雨后,听鼓吹声,山魁、木客为之唱舞。”南北朝时雩都人邓德明《南康记》也说:“雩都盘古山北五十里有石山,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鼓吹之声,山都木客为其舞唱之节”
山歌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是一个地区语言、社会时尚、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是客家人活的民俗字典。后来的木客,或者是早期木客的传人,或者是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以来新加入的木客,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为一代代客家山歌的创作者、演唱者。随着社会的变迁,客家山歌也随之发生变化。新的山歌元素,新的语言,新的山歌形式不断出现。中原移民从北方带来的新歌声、新音乐,逐渐向当地山歌渗透。一些诗人采集山歌融进自己的创作之中,一些诗人的作品则被山都、木客直接引来演唱,一些诗人对山歌演唱者进行指导。
唐代中原人大规模的迁徙活动,搅动了山都、木客的生活,山都、木客质朴的歌唱,融进了唐人的新声,出现了新型的以唐诗为歌词的山歌。唐诗向民间山歌大量地渗透,改变了山歌的最初面貌。七言四句,成为一种通常的形式。后来的客家山歌一直沿用这种句式,并成为客家山歌的定规。

五、巫觋之音
客家人好巫觋的风气,不是中原人从北方带来的。孔子教人对鬼神敬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汉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至少在朝堂之上巫觋失去了它的地位。客家人的巫觋风俗是从远古的苗民和春秋时期的楚人那里继承来的。最初山歌与跳觋音乐是有区别的。跳觋音乐为了博得普遍的欢迎,而大量地采用山歌曲调进行演唱。反过来,跳觋娱神音乐的流行,使得客家山歌有了实际的用途,丰富了客家山歌的内容,拓展了客家山歌的主题。源于远古的跳觋活动,自然成为客家山歌的一个源头。
客家山歌在当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新客家山歌,在保留原来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又吸取了现代流行歌、现代音乐的一些精华,再融进了不少现代元素,使之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唱的队伍中来,用有古代汉语活化石之誉的客家话演唱客家山歌,从而更好弘扬客家文化。
饶平刘秋彬老师几十年来一直醉心于弘扬客家文化,醉心于饶平客家山歌的创作与传唱。在他的带领下,在众多乡贤乡亲的大力支持下,在饶北乡亲的广泛参与下,饶平客家山歌终于成功复活,而且在客家山歌的舞台上,发出了饶平客家的声音。他编著的《饶平客家山歌汇编》,也已经出版面世,这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