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黛螺顶团建文案(五台山黛螺顶抖音文案怎么写)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五台山黛螺顶团建文案,以及五台山黛螺顶抖音文案怎么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一点团建(www.yidiantuanjian.cn)喔。
本文目录一览:
五台山超火的景点,很多人都是1步1拜,白天傍晚人都很多
很多人去五台山是一日游,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好好去感受五台山的风光无限。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山峰,坐落在高处陡峭山脊上的黛螺顶古刹高而且危。黛螺顶算是在五台山的各大景点当中最为火热的一个了。因为很多人不能走遍五台山的5个台的人都会选择来这里做集中的朝拜。所以五台山黛螺顶团建文案你会发现这里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这里人流量都是非常大的。
黛螺顶也就是人们常所说的“小朝台”。五台山的五座台,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将转遍五座台顶,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像成为“大朝台”。但要做到“大朝台”,需要较强的体力和充足的时间。而黛螺顶如同缩小版的五台山,它把五座文殊菩萨像复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来到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萨像,等于玩遍了五座台,所以叫“小朝台”。
前往黛螺顶可以步行,也可以坐索道。步行有两条路,一般游客会选择一条叫“大智路”的台阶路,一共有1080级台阶,全长约500米,信众们相信,这是条通往智慧的道路,走过这条道路的人都能聪明,能增长智慧。还有山北的一条登山路,相比较有些绕远路,但比较平缓。主要景点有大智路、五方文殊殿等。
沿着台阶路登顶之后,你就会看到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的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站坛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在旃檩殿内,你能看到一尊站立在佛坛之上释迦牟尼佛像,而不是常见的盘坐模样。五文殊殿内还供奉有五个文殊菩萨像,分别为孺童文殊、无垢文殊、智慧文殊、聪明文殊、狮子吼文殊。
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大智路由青石辅成,全程1080级台阶,并因此而闻名,全长有500多米,曲折石阶路在转弯处都设有平台,有的还建造小亭,可以边登边歇,领略佛国风光。这条路上看到很多虔诚的信徒三步一叩首跪拜登顶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如果对自己的体力没有信心也可以选择付费坐在缆车上山不用费力,几分钟便可到达离寺门不远的平台上。
在黛螺顶上,向四周遥望,你可以看到南、西、北、中四台和台怀镇中心区的众多庙宇,比如:塔院寺、菩萨顶、显通寺和万佛阁等。距离黛螺顶下方几十米处(走大智路时经过这里),有一座寺庙“上善财洞”,是善财洞的另一部分,在山脚下经过善财洞大智路的碑亭就在眼前,上善财洞里面有一处“尸陀林”,是一座很大的墓地,据说,里面埋葬了很多在五台山出家的僧人。
黛螺顶是五台山 历史 悠久,闻名遐迩,别具一格的一座古刹。乳峰状若旋螺,圆净可爱,俗称大螺顶,五方文殊殿是主殿,站在黛螺顶上,可以俯瞰整个台怀镇,小山虽然不高,只有400多米,但是上山的1000多阶台阶也够考验人的,顶上寺宇占地三千平方米,寺内山门后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间,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
黛螺顶,应该是高度相对来说最低的一个顶了,据说最高的一台位于雪线之上,常年冰雪覆盖,各种补给品需要定期送上去。但是五台山黛螺顶是中心区最高的寺庙,在顶上可以观看到东,南,西,北四个台顶。很多人都是3步1拜,或是1步1拜,从山脚下拜上来的(拜上来的进黛螺顶可以免门票,有的还会被赠送佛珠)。山脚下和登山的路上都有许多卖护膝手套的商贩,寺庙中有免费的香,一人3炷香。
总之,体力好的人可以爬大智路1080级台阶上山,然后走旁边的坡路下山,比较平缓些。如果体力一般,建议坐缆车上山,主要是大智路的台阶比较陡,很多人直接站在或者坐在台阶上休息。缆车不是封闭空间,基本上有点像是坐秋千,脚下踩一个撑子,身体是完全暴露在空中的,另外,如果有晕高的朋友需要谨慎选择,山顶风大,应该带件保暖衣服。
今天小旅就给大家先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五台山黛螺顶团建文案他不一样的看法请大家在评论区说出来,我会很认真的回复你们,再次感谢那些喜欢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分享更优质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将带大家走进更神奇的地方!
五台山广告语
圣洁五台山,初心不改变;山外,人间闹市;山里,一方净土;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又称“五台山”。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
主要寺院
五台山是既有青庙(汉僧所住)也有黄庙(蒙藏喇嘛所住),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主要寺院有: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黛螺顶。
显通寺,又称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相传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五台山,修建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名为大显通寺。现为五台山佛教协会所在地。
菩萨顶,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据传说因为是文殊居住之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年后,蒙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
塔院寺,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现为五台山的主要标志。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塔院寺中的文殊塔,据传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发舍利。
黛螺顶,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多次朝拜五台山。后人把登黛螺顶朝拜文殊菩萨称为“小朝台”,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此外,还有南禅寺、殊像寺、罗_寺、万佛阁、十方堂、广化寺、龙泉寺、南山寺、金阁寺、竹林寺、普济寺、尊胜寺、佛母洞等。
五台山素有小朝台之称的寺院——黛螺顶
黛螺顶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附近,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山峰,海拔1940米,垂直高度有400多米。因像一只倒扣的大海螺,夏天山上绿树成荫,青翠欲滴,因而叫黛螺顶。
寺院始名佛顶庵,后改明青峰顶。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用至今。明成化年间重建,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乾隆五十一年都有重修。
黛螺顶如何就成为小朝台之地呢? 相传乾隆皇帝数次登临五台山,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完成朝拜五座台顶的心愿。于是向黛螺顶的主持青云和尚说,下次来一定要让他实现朝拜五台文殊的夙愿。经过多方斟酌思虑,把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供奉在寺院一座殿宇中,来满足乾隆皇帝的要求。数年后,乾隆皇帝朝拜了黛螺顶的五方文殊殿,并题写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闍黎疑未识真宗 。这首诗在五方文殊殿前的碑中。可见乾隆虽有满意,但对如此轻易就朝拜完五座台上文殊菩萨,怀疑高僧不识真宗。如今会看到好多跪拜到顶的信众,也许他们悟透了。
登临黛螺顶有三种方式:最简洁方便是坐缆车,但费钱;其二是走原来的马道,路稍宽,坡稍陡,实在不行还可以骑马。
最后一种是走“大智路”。俗话说不到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不走“大智路”,难悟朝台苦。这条路由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1991年建成。
“大智路”全长108米,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这条路的名字和台阶的级数及长度,都与佛教常识有关。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管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人生有108种烦恼;通过历艰辛破万难,走过1080级台阶的智慧路,能给人增添聪敏,消除烦恼。只有经历了,才能悟到了。
这条路有些陡峭,登临其间,可以鸟瞰四周景色,边登边歇,领略佛国风光。
带着喘息和疲惫来到山顶,可以看到一座木制牌坊,古朴斑驳的外表让人感受到它饱经风霜,历尽风雨。四柱三门,重檐顶。中门上方有三个字“大螺顶”,穿过牌坊,可以看到后方也有题字“青峰顶”。这都是黛螺顶的曾用名。
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石拱形门窗,红墙黛瓦,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门两侧有一副楹联“ 半山葱笼半山云云遮黛螺擎梵宇,五方文殊五方灵灵蕴青峰渡群生 ”。 登临云遮树挡的黛螺圣境,朝拜五方文殊,得到菩萨的加持真是殊胜无比。
天王殿的左右两侧有钟楼鼓楼,都是方形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古朴大气。
天王殿背后是护法殿,门上有一块牌匾“三洲感应”,门柱两侧有一副楹联“ 证如来地合掌度生演大乘,现将军身持杵降魔护正法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
天王殿居中佛龛内供奉笑口长开的弥勒佛,慈眉善目,大耳垂肩,金身法相,坐于须弥座上。
弥勒佛左右两侧是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都手拿法器,怒目圆睁,孔武有力,镇守寺院安宁。
弥勒佛后面是韦陀菩萨,菩萨对面是 旃檀殿 。殿宇设计独特,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建筑:在六边形的石砌台基上,有一个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佛殿,周边有回廊,内为一室,每根脊端都雕有瑞兽。
屋檐下共悬挂两块匾额,二重檐下匾额写着“旃檀殿”,一重檐下匾额有“调御大夫”四个金色大字,门柱上有一副楹联“ 一风吹树如雷吼实乃清凉境界,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极乐天宫 ”,如此美不胜收的佳境,不愧是佛国净土。
殿内供奉的佛祖法相叫旃檀佛,不是通常殿宇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的样式,而是站立的金身法相。手结佛印,慈眉垂目,法相庄严。似有万道佛光普照整个殿宇。
为何称为旃檀佛呢? 这与佛像的产生经过有关,当初由于人们对佛的敬仰,有“佛身不量”的禁忌。画像师不可以直视佛祖绘像,只好请佛祖站在河边,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影像描绘,这样当然就连水波纹也画上去了。优填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释迦牟尼像,就是按水中的影像雕塑的,因此叫“照佛”、“旃檀佛像”。此后凡是此类佛像,不管用什么材质雕塑的,都叫旃檀佛。
旃檀殿外围的立体图画和殿内的上党堆锦,讲述了佛祖随缘应化以及佛经故事等内容。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十分生动。是2004年住持昌善法师与他的弟子们新添的内容。
旃檀佛的背后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左手托净瓶,右手施佛印,华光四射,宝像庄严。左右两侧竖立着善财童子和龙女。
观音菩萨对面的殿宇就是五方文殊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出廊。屋檐下悬挂三块金色牌匾,居中上书“五方文殊殿”,左右两侧分别为“云封青螺”和“清凉法界”。廊柱上也挂满了金色的楹联,其中“ 香阁峙中流万众恒河自在,慈灯悬彼岸千年般若常明 ”为正门柱上所书。
殿内供奉着五尊文殊菩萨,分别为五座台顶的文殊法相, 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 佛像都是铜铸贴金,头戴宝冠,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神情慈爱,法相庄严,整座大殿充满了菩萨的加持和佛韵的光芒。
五方文殊殿的左侧是伽蓝殿,前出廊,廊柱上挂有楹联。殿宇居中供奉伽蓝菩萨,左右为周仓和关平。
右侧祖师殿,门楣上悬挂一块金匾,上书“祖印高擎”。殿宇中供奉:清凉国师、妙峰祖师和立禅和尚。
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宇是大雄宝殿。殿前有两颗高大挺拔的千年松柏,历经沧桑,见证了黛螺顶的风风雨雨,灵气十足。殿宇的门柱上有一副楹联: 山青云白随处可通觉路,松风花语此地尽是禅机 。看来是拜对地方了,参禅悟道的风水宝地哇。
殿内供奉有三世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都是金身法相,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神态祥和,慈眉垂目,俯瞰芸芸众生。左右两侧还有十八罗汉的金身塑像。整座殿宇佛光普照,灵气徐徐。
大雄宝殿的左侧是观音殿。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半跏趺坐于宝座上,左手持柳枝,右手的净瓶遍洒甘露沁禅心。这是一尊很少见的男身观世音菩萨造像。
大雄宝殿的右侧是地藏殿。殿内供奉男身的地藏王菩萨法相,半跏趺坐于宝座上,左手托着法器,右手结佛印,法相庄严。左右两侧分别竖立着闵公和道明的塑像。
来五台山朝拜,如果没有机缘和时间大朝台(到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那么来黛螺顶小朝台也是不错的选择。
爬1080级台阶,登五台山黛螺顶,感受超凡脱俗的时空
图文/刘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黛螺顶,五台山台怀镇东侧一个不大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山下仰望,130层楼的高度也足够高耸。
据说空中俯瞰,黛螺顶山形似螺,树木茂盛,青绿如黛。上周六到此,正赶上小雨淅沥,山色愈发苍翠欲滴。
登顶的石阶路名“大智路”,依山而建,共10级1080蹬。象征着从凡人到成佛的十个境界,而每界各有“百八”的烦恼。
登黛螺顶就是修行,走在大智路上,逐级而行,踏过1080级台阶,就能消除所有烦恼,增添智慧,逢凶化吉,一生安顺。
我是初来兴奋,未带雨具,虽然冷雨湿身,仍脚步轻快,可身边众多虔诚的朝拜者感动了我,脚步不由地慢下来。
他们的登顶不像我踏阶而上,而是三步一叩,就是上三个台阶跪下去五体投地拜上一拜,1080个台阶下来就是360拜。
他们双膝跪在汪满雨水的台阶上,脑门实实在在地触及到坚硬的石头上,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一起一伏,脚步稳健。
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整齐的步伐,也没有整齐宏亮的念佛声,我却分明感到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汹涌而来。
究竟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如此谦卑却又如此虔诚?又是什么样的吸引?让他们心生敬畏却又义无反顾!
走在这样的路上,冥冥之中就有一种神圣感,在这种精神感召下,不由地要思考一下登黛螺顶,抑或是来五台山的意义。
他们弯腰是为了让自己放下傲慢之心,放下自私我执,他们低头是一种恭敬,一种谦卑,是凝视自心,现自身佛性光明。
他们诚心叩拜,不单单是求得菩萨护佑,求得佛法加持,更是求菩萨指引,向佛学习,以求脱离贪求执念、脱离烦恼痛苦。
他们的故事,可能悲?可能苦?但至少心有所依。想想自己,半生付出,收获不过碗里一把米而已,不禁心生愧意。
边走边悟,所谓大智,绝不是生活中的小聪明,抛弃烦恼,超脱红尘,心有信仰,活得知心明性才是大智!
拜倒在大智路上的这些信众,心中有信仰,所以脚下有坚定,他们才是真正的拥有大智的朝台人!
身边有这些内心强大的人相伴,仿佛又添了新的动力,一步一步,把自己沉重的肉身挪向那理想的天国。
黛螺顶确实也配得上天国的想象。黛螺顶的拔地而起,对于台怀镇,甚至对于整个五台山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每登高几级台阶,眼界就更开阔一些,只要避开丛林的遮挡,从下到上,一路上都可以看到作为五台山象征的大白塔。
可以俯瞰大白塔周围,碧瓦红墙、翘角飞檐的宏伟寺庙群,可以远眺苍山翠谷中悠悠升起的片片祥云。
终于登上黛螺顶,由寺前汉白玉的观景亭回头望去,千山滴翠,云雾如烟,白塔红墙掩映万绿丛中,几多祥和,几多玄妙。
黛螺顶就是这样一个,在海拔数字上并不稀奇,但在内心体验上,却又有极度感觉的高峰所在。
黛螺顶寺院最前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牌坊,正面题“大螺顶”,背面写“青峰顶”,这都是黛螺顶 历史 上曾用过的名字。
牌坊后是黛螺顶第一重大殿“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天王殿正门关闭,信徒依旧在门前跪拜。
由天王殿右侧偏门进入寺院,迎面是一座造型如亭似塔,六面六角,重檐攒尖的大殿,旃檀殿(zhantan)。
殿内供奉佛祖站立像。据载,世上第一尊佛像就是用珍贵的旃檀木雕成的佛祖立像,后世就把佛祖立像都统称为旃檀像。
第三重大殿是正殿“五方文殊殿”,五台山五个台顶分别供奉的,文殊菩萨的五尊化身法像,在此共坐一堂。
文殊菩萨的形象,右手握利剑,左手持莲花,利剑表示智慧犀利如剑,斩断一切烦恼,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心底澄明。
五个台顶的五尊文殊像集于一殿,在五台山绝无仅有,也正因如此才让黛螺顶名扬天下,据说这事还与乾隆皇帝有关。
乾隆皇帝曾多次来五台山朝台,但不是路难行,就是赶上天气不好,一直也没有登全五台,拜全菩萨,朝台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黛螺顶的方丈迎合圣意,照着五个台顶的菩萨像,重塑了五尊,一并供奉在五方文殊殿,乾隆皇帝只需登上黛螺顶,就能拜全五方菩萨,满足朝台之愿了。
如今,人们把分别登上五个台顶,朝拜五方菩萨叫做“大朝台”,而把登上黛螺顶,一处朝拜五尊菩萨叫“小朝台”。
许多帝王都在黛螺顶留下过自己的足迹,仅乾隆为其赋诗就有好几篇佳作,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镌刻于大殿前。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阇黎疑未识真宗。
后殿“大雄宝殿”前,最醒目的有一松一柏。不用去看石碑的记载,那高入天际的巨型松柏,就是黛螺顶悠久 历史 的见证。
大殿内正在举行礼佛仪式,诵经如潮,钟磬袅袅。门内门外许多信徒双手合十,同声共气,齐诵梵音。
细雨清凉,沉浸虚空的幽远与神秘;轻烟肃穆,聆听那圣地传来的善恶有报、生死轮回的宏音,感觉灵魂已升入梵天。
即使不去烧香拜佛,只是在这儿佛国圣地里漫步或者静坐,就可以体会到,那超凡脱俗的时空带给你的永恒和美好。
我们无论来自哪里,其实都是在凡尘中生活,而黛螺顶上的 蓊 郁苍翠,轻烟萦绕则代表了超拔红尘的天国存在。
无论在环境上,还是在宗教氛围上,无论是在地理的意义上,还是在心理的意义上,黛螺顶都生发了,满足了,我对于西天佛国,极乐世界的无穷想象。
五台山黛螺顶团建文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五台山黛螺顶抖音文案怎么写、五台山黛螺顶团建文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一点团建(www.yidiantuanjian.cn)进行查找喔。